苏州教育 ENGLISH 教师工作台 办公系统  
 
  国际交流
  校际交流
  外教管理
  中国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会
    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联盟
  实践探究
    思想研究
 
首页 > 友好交流 > 中国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会 > 实践探究  
学范课程:范仲淹文化融入学校 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4-3-29   发表人:陈中付   编辑:管理员
 

学范课程:范仲淹文化融入学校

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陈中付[1]

 

摘  要:学校积极响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号召,依据学校践行“劝学育才,经实并重”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通过编写《范仲淹故事》读本,利用文正书苑、希文讲堂、范仲淹文化少儿研究所、范仲淹文化活动周、校本社团、主题实践活动等平台构建“学范课程”体系,弘扬范仲淹文化思想,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范仲淹文化;学范课程;核心价值观;经实并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8年,在全国两会上,前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要得到高度重视。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

一、传承范仲淹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主客观需要

1. 是学校创建特色文化的需要。我们盐城市希文小学创建于2020年9月,傍依范公堤,为纪念范仲淹在盐城东台任西溪盐仓监时悍海筑堤、泽惠百姓,以范仲淹的字号“希文”命名,学校与范仲淹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渊源,应该传承范公文化,弘扬范公精神。

2. 是学校践行办学理念的需要。2020年9月,学校第一届领导班子组建。新建校如何办学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让人民满意?学校班子认真梳理范仲淹教育思想,认真学习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政策,厘清办学思路,找准发展方向:以范仲淹倡导的“劝学育才,经实并重”教育思想为办学理念,以“乐学思行”教育为教育主张。努力形成“守正立新 笃行致远”的校风,“希贤思齐 文正博学”的教风,“勤学好问 慎思明辨”的学风,力争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

3. 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勤学苦读、矢志不渝、博学多才、孝亲敬长、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乐善好施的人格魅力,“忧思深远”的忧患意识和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在世界多极化、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复杂多变,交流交融交锋,一方面促成了人们的价值观认同,而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价值观冲突。以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仲淹文化思想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突出价值观引领,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二、以“校本课程”方式传承和弘扬范仲淹文化

学校在传承和弘扬范仲淹文化的过程中,以“校本课程”为抓手,把范仲淹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活动。

(一)课程理念

学校在范仲淹文化引领下,践行“推崇六经,厉行名节;重视实学,经世致用”的课程宗旨,形成并实施“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学范”系列课程,让每个学生崇文尚德、经实并重,成为文正少年。

传统——最中国的文化:学习传承五千年中华民族积淀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人物故事、名家思想,有利于感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磨练自身意志品质,陶冶自身思想情操。

现代——最生活的教育:“安全防护、劳动技能、强身健体、科技创新”等均为人们的社会生存要素,体现生存与生活并存,知识与素养并重,健体与雅趣并举的教育追求,并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创新力的培养。

“学范”课程的安排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打上了新时代教育的鲜明特征。

(二)课程内容

1.《范仲淹故事》读本

学校组织师生阅读有关范仲淹书籍,查阅史料,共搜集了“断齑划粥、为官清廉、济世爱民、创办义庄、捍海筑堤、少年立志、治家严谨、革故立新、孝亲敬长”等24个故事,编成《范仲淹故事》读本,全面展现了范仲淹忧国爱民、一心为公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个孩子了解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勤学苦读、矢志不渝、博学多才、孝亲敬长、廉洁自律、乐善好施、忧国忧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文正书苑

文正书苑重在读写。文正书苑有文学馆、科普读物馆、绘本馆、童话馆、教师读吧,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全科阅读。学校每天有日积月累晨诵、师生午间同读、晚间亲子共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月一次阅读分享活动,每年四月份组织读书节活动。确保师生阅读有阵地、有书籍、有时间、有指导、有活动、有考核。尤其是有关范仲淹的书籍和诗文,在文正书苑,老师们带领学生品读范仲淹的诗词,指导学生背诵《岳阳楼记》,进行范仲淹优秀诗文书写比赛。学生读范公的书、颂范公的文、讲范公的事、立范公的志,在丰盈的范公思想文化浸润中,塑造品格、提升素养。上至六年级,下到一年级,全校所有师生都能熟练背诵、吟唱《岳阳楼记》。2020年12月10日在市区小学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会的现场,近百名代表和媒体记者现场观摩了四年级学生《岳阳楼记》的首秀吟诵。在2021年区庆“六一”文艺演出中,全校师生参与《岳阳楼记》千人诵读活动展示。

3. 希文讲堂

希文讲堂重在讲演,既有学生为主角的范公故事讲演比赛,又有专家名人的文化讲座。如邀请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地方历史独立学者许正和先生给孩子们讲“范仲淹与范公堤”的故事,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盐城分会何山会长为孩子们做盐城八景之范堤烟雨音画讲座等。通过这些讲演,学生进一步走近范公、了解范公,感悟了范仲淹勤学苦读、刚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伟大人格魅力,进一步传播了范仲淹忧乐思想。

4. 范仲淹文化少儿研究所

范仲淹文化少儿研究所重在实践研究,开辟学习范公精神、弘扬范公文化的新途径,展示交流范公文化。少儿研究所先后组织学生研究了“勤学苦读的范仲淹”“孝亲敬长的范仲淹”“博学多才的范仲淹”“清正廉洁的范仲淹”“范仲淹的诗词”“范仲淹的家风”“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在盐城”“伟大的政治家——范仲淹”“伟大的文学家——范仲淹”“教育家——范仲淹”“军事家——范仲淹”“慈善家——范仲淹”“三光大臣——范仲淹”“范仲淹——庆历新政”15个小课题,自编剧本排练了大型情景剧《悍海筑堤》,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范仲淹生平事迹,学习了范仲淹的忧乐精神,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 范仲淹文化活动周

每年一届的范仲淹文化活动周重在展示,通过情境演范、诗歌颂范、实践学范的方式弘扬先贤遗风。2021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曹路宝书记、费坚副市长为我校范公塑像揭幕。在塑像揭幕时曹书记讲述了范仲淹在盐城推动建设范公堤的历史故事,希望学校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让孩子们从小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读书。

6. 社团活动与主题活动

学校还将每日“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学生自主管理+志愿服务”、每周主题升旗仪式、每月主题活动、六大校园节日和四礼仪式都列入“学范课程”,整合学科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在一年级入学礼、入队礼,三年级十岁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举行“拜谒范公”的仪式,既彰显传统文化,又体现范公特色。为贯彻范仲淹“经实并重”育人理念,学校开设了古筝、围棋、陶艺、国画、剪纸、书法、诗词创作、华服设计、创客、机器人、航模、篮球、种植等31个社团。学校艺体特色大课间融合健身操、篮球、足球、跳绳、踢毽子、抽陀螺、滚铁环等传统与现代体育项目,活力四射,元气满满,全校师生一起燃烧校园“卡路里”。这些“学范”实践活动既关注全体孩子健康成长,又发挥不同孩子特长优势;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文化味和教育力,打造出“传承范公精神”的学校课程特色品牌。

 

“学范课程”基本框架

“学范课程”呈“纵四横六”网状分布。纵四:即知识拓展类、体验探究类、特长培优类、社会实践类四大类别;横六:即成长课程、科学课程、体育课程、阅读课程、个性课程、家长课程六大课程项目。四大类别课程从学生需求出发,横贯了学校每一项教育活动,旨在更好地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社团课程项目化,德育活动课程化。

(三)课程实施

1. 课时保障

在实施学范课程中,时间上采用长短课结合,每天15分钟“日积月累”晨读,每周1.5小时的社团活动,每月半天的希文讲堂、主题活动,每学期1-2天的研学之旅。

2. 活动形式

晨读以班级为单位;社团活动形式上为混龄、走班、选择以及团队打包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师生互选;在长短课编排时,学校还注重发挥教师特长,打破班级壁垒、融通学科知识,以“希文讲堂”为平台,开展系列化、主题化教育教学活动。比如读书节安排老师开设以绘本、童话、小说阅读为主题的赏析课;邀请交警支队走进希文讲堂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讲座;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利用家校共育课堂开设主题讲座等等。

3. 师资整合

首先,校内师资的盘活与整合。在校本研修中以“1+1”模式培养教师专业技能,既每一位老师除了加强自己本学科专业技能培训,还必须开发一门班本课程或校本社团活动课程,可以是传统文化方面,也可以是生活应用和实践创新方面的。鼓励教师创立个人工作室,形成个人特色课程,倡导一人双岗、一人多岗,实现了学科的融合和师资的盘整。

其次,校外师资的引进。很多匠人、艺人或文化大咖,往往具有教育情怀,希望把自己的技术、艺术乃至学术,能够薪火传人。他们的愿望和学校的思路不谋而合,成为人、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的建设中,先后聘请10多位文化达人、社会名家、行业精英走进校园,担任校本课程的导师,传授知识与技能。

4. 资源共建

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一切可用教育资源。学校主动申请加入盐城市范仲淹研究会,成为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成范仲淹文化馆、后乐亭;与盐城市航空协会合作成立青少年航模活动基地,与苏州文正小学、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文家明德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定期开展研学活动。

可见,积极拓展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合力,推进学范课程建设,传承范公文化,这是解决学校资源、平台困难的一个良好策略。

三、“学范”校本课程的建设助力师生的发展

学校在学范课程的建设中,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资源开发严谨审慎,遵循国家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标准,以开放、平等、亲近、乐享的方式进行。学校不断完善文化主题教育的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教师参与热情主动,积极践行范仲淹提倡的“率先垂范、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经实并重、厉行名节”的教育思想,依据范仲淹“学、问、思、辨、行”为学之序努力构建“乐学思行”课堂教学模式,师德修养得到提升,才学更加渊博,教育教学能动创新。

以校本课程为主要载体,范仲淹文化思想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入”与“贯穿”,学生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学范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动力方面产生了良好影响。学校达成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扰,如传承范仲淹文化的师资队伍问题、课程质量问题、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问题、范仲淹文化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联动问题等,希望能在今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1] 陈中付,盐城市希文小学副校长。

 

< 返回 >
 
版权所有:苏州市景范中学 联系地址:苏州市人民路范庄前32号 苏ICP备10204645号-15
总访问量: 23775445 今日访问: 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