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教育 ENGLISH 教师工作台 办公系统  
 
  团队活动
  品格提升
  体卫艺
  法制安全
  后乐心苑
  家校合作
  国防教育
    组织管理
    国防知识
  基础建设
    课程教学
    活动开展
    教育成果
 
首页 > 景范德育 > 国防教育 > 基础建设  
范仲淹戍边卫国的战略文化智慧
2016-5-16   发表人:解放军报   编辑:管理员
 

    范仲淹雕像 孙家彬作 

编者按

中国古人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叫做“涵咏”,意思是只有对一部作品反复体味,不断揣摩,才能真正读懂。就像我们面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真正把握其中深意,就有必要将目光拉回千年前的那段历史,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一种人生的左冲右突与一段历史的悲欢离合。

是的,范仲淹不仅留给我们一部千古名篇,还有更多的智慧与风骨。我们这里看到的关于范仲淹戍边卫国的实践和思想,不仅让我们丰富了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范仲淹,更加理解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从政40余年,担任过知州、都转运使、经略安抚诏讨使、副枢密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在担任军职期间,为提高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积极参加战争实践和军事活动,为北宋强军固边建立了卓越功绩。

 

善于担当 审时度势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北宋西北边境战云密布,军心不定,国家岌岌可危。西夏首领赵元昊剽悍傲慢又野心勃勃,继位不久便陈兵十万,不断进军北宋,凉州、瓜州、肃州等边城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宋军的惨败让朝廷十分震惊,仁宗皇帝大怒,几次换统帅均无济于事,险情无法扭转。以文御武的祖宗家法,让仁宗拥有150万官兵的军队屡战屡败。这时,仁宗采纳了宰相吕夷简的意见,让范仲淹官复原职,拜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范仲淹,到任不久便从西安北上延州一线。在延州,他看到满目凄凉的战争疮痍,看到缺乏训练又毫无斗志的将士,尤其是官兵不识、国防瘫痪的制度弊端,内心深处焦急不安。他最担心的是朝廷内意见分歧。一派主战,一派主和,仁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对边防形势极为不利。范仲淹到延州后,先视察了边防,分析了宋夏两方的情况。他认为宋军数量虽多,但外强中干,缺乏战斗力,而且山路崎岖狭窄,车辆难行,辎重运输困难,一时难以抵御骁勇剽悍来势凶猛的西夏军,一旦轻举妄动,必遭惨败。权宜之计,只有对内修固边城,精练士兵;对外坚壁清野、多修城堡、封锁交通,以挫败敌方锐气,然后等待时机,巧取制胜。他认为只要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多则两三年,西夏必然不战而溃。

范仲淹的积极防御、伺机反击的战略主张,却被一部分主战派评价为怯懦无能的表现。年轻气盛的韩琦,极力主张进攻决战。急于求成的仁宗皇帝,顺势采纳了韩琦等人的主张。于是,庆历元年(1041年)初,韩琦调集了所辖全军人马出击,赵元昊则仅用一部分将士迎战。交战不久,西夏军佯败而逃,韩琦率全部人马乘胜而追,结果被诱入到西夏军在好水川设下的包围圈内。一场恶战,宋军伤亡6000余人,韩琦被迫率残兵败将撤退。返回的路上,阵亡士兵的家属拦路痛哭,使韩琦惭愧不已,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好水川的惨败,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教训了韩琦和朝廷主战派,也教训了仁宗皇帝,盲目进攻的主张被放弃。实践证明范仲淹稳健的战略主张的现实性正确性,仁宗开始采纳了范仲淹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战之必胜的战略思想。

范仲淹以延州为管道,启动和平谈判程式,因元昊书信中有侮辱朝廷之语,为不使皇帝受辱,于是焚烧了来信,另写副本上报朝廷,并及时复书西夏。范仲淹的这种苦心体现其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尽管触犯了“人臣无外交”之天条被贬职,但这种以国事为重、军事与外交手段双管齐下的虑深思远,较之那些无视国力军力总想硬拼的主战派,成熟许多高明许多。

 

善于改革 运筹帷幄

 

在延州前线,范仲淹与韩琦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大胆改革。首先整顿改编了延州的军队编制,淘汰老弱残兵,强化精兵强将。军纪严谨,赏罚严明,对有功者奖,有罪者罚,罪大恶极和克扣军饷的贪污官吏,一经查实,当众斩首。这样一来边防官兵人人心悦诚服。不久,范仲淹等统帅训练出了一支勇猛善战、纪律严明的作战劲旅。军队练好了,边防巩固了。

范仲淹创造性地提出了议攻与议守二策。所谓“议攻”,就是浅攻,攻其近,集中优势兵力,拔其要寨,战其地后再修城寨,然后守以士兵,步步为营。“议守”就是在分析敌我双边实力态势基础上,采用《孙子兵法》之“分建诸侯”之策,仿效隋唐屯田之法,“因置营田,据亩定课,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攻与守的总体策略就是“用攻,则宜进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溃”。不仅如此,还对西夏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之后,范仲淹便开始寻找战机,突袭

 

善于用才 深谋远虑

 

御夏用兵,范仲淹胸有成竹。他遵照“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古训,一贯反对穷兵黩武的战争。为了持久的国泰民安,他制定了“筑城”与“营田”的军事策略。

先筑青涧城,再筑大顺城。为了迅速把城筑好,范仲淹事先秘密做好一切准备,然后派他年仅19岁的长子范纯佑和一名归顺的番将,先去攻占马铺寨,随即快速运来砖石,立即秘密筑城,10余天的工夫城就筑好了。赵元昊得到消息非常恼火,立即布置兵力,派遣3万西夏军前来争夺。范仲淹亲自督战,当战斗正处激烈时刻,西夏军突然败退,范仲淹下令切勿追赶,收兵回城,始终没有中敌人的诱兵之计。

范仲淹受命抗夏时,一贯知人善任、荐拔良将,起用大批人才,像种世衡、狄青、张亢、王信、范全等有勇有谋之士,都是熟悉边境地理、了解边境少数民族情况又深得边民之心的人才,委以重任后凭借其智慧和才能,在御夏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两次上奏朝廷,调种世衡知环州,最后朝廷答应了奏请。种世衡在修建和管理青涧城时,宽待保护羌人,深得羌民之心,在羌族百姓中享有很高威望。种世衡知环州后,不负众望,深入调查,特别是深入到羌族内部,宣抚朝廷恩意,身体力行,以心交心,团结羌人,取得羌人的信任,共同抵御西夏侵扰。

营田和筑城是范仲淹抗御西夏入侵、巩固宋朝边防战略方针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城堡的防守,采取轮流值勤的办法。士兵不训练值勤时,一律回家种地,发给口粮,每人还可以分到赋田80亩,自己能备马的,另外多分赋田40亩。轮到值勤时,官方发给兵器,成为强人弓手。守城士兵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又得到优厚的待遇,因而他们守卫边城,防御西夏都很卖力。营田的推行,不但加强了边城的防守实力,团结了边境少数民族,安定了民心。

范仲淹深谋远虑,在全力对付西夏的同时,对辽也“安不忘危”。范仲淹深知“羌戎素诈,边鄙多虞”,是他对辽夏本质的基本了解。“西北二方,复相交搆”,夹困中国,是他对辽夏外交政策的准确估计。因此,即使在议和过程中,也应“建御悍之谋,以待二虏,不必求二虏真伪之情”。除此之外,他提出营修西京洛阳的主张,惟“外亦设险,十四夷不敢生心”。又连上二札,乞修京城,可沮北敌(辽)“南牧之志”。东西京城修缮完固,可“表里山河,接应东京之事势,连属关陕之形胜。又河阳据大川之险,当河朔、河东之会要,为西洛之北门;又长安自古兴王之都,天下胜地,皆愿朝廷留意”。

范仲淹秉承宋太祖的遗愿,充分利用山川、地形的条件,加大对京城的防卫,构筑有纵深度的立体防御体系。不幸的是,鼠目寸光的皇帝未能采纳这些极具远见和战略目光的建议。北宋末,金兵铁骑,分二路南下,长驱直入,失去犄角相援的城防优势,赵宋政权演出了一幕国破家亡、玉石俱焚的历史悲剧。北宋灭亡的深层原因很复杂,但重要城池的不设防无疑是军事失败的因素之一。

< 返回 >
 
版权所有:苏州市景范中学 联系地址:苏州市人民路范庄前32号 苏ICP备10204645号-15
总访问量: 25584674 今日访问: 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