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文学家《岳阳楼记》的故事
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榜进士,做官后又同在御使台为谏官,滕子京因心直口快,上朝言责仁宗皇帝:“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多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因此得罪仁宗。仁宗怒斥他乱言宫闱之事不实,将其贬官出朝,放至凤翔府为知府。庆历改革之际,滕子京又被人弹劾私自动用小金库的资金。范仲淹宁愿辞官不做来为滕子京辩护,好不容易保住了滕子京,但滕子京还是再次被贬,到岳阳为知府。滕子京精明能干,善长经营之道,来到岳阳后,凭借岳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实业,大搞招商引资,兴建公共设置,兴办学校,一下子推动了岳阳的经济发展,岳阳城内旧貌换新,他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又募得资金重修了岳阳楼。这座楼在当时是过往官员迎进送出的地方,滕子京在楼前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又为遭贬之事忿忿不平,心情十分复杂,寄书一封并附上一幅洞庭秋色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生怕滕子京忘乎所以再遭人嫉恨,闯出祸来,于是规劝滕子京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笔而就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南宋人认为“本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儒气象由范仲淹以身作则首开。明代人认为“宋亡,范公不亡”。欧阳修评价他“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舍取”,这种不为一己私利,敢于直言明理,锐意改革进取,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精神,堪为中国士大夫的楷模,后人用他自己的题词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还乐于替人家办好事,指导和荐拔后辈。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参考网站
www.csonline.com.cn/newspaper/cswb/《范仲淹和滕子京》
www.foyin.com/bbs/dispbbs.asp?ID=24...-- 《范文正公追思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