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义田活族
导读:
范仲淹从小苦读,志向高远。还乐善好施,可惜腰囊有限,需要帮助的族人太多了。怀着这种想法二十年,终有一天,他做了边关统帅,后入主朝政,俸禄日高。一般人处此高位会锦衣美食一掷千金地挥霍起来,可他却日趋节俭,将省下的俸禄买了一千亩“义田”,择族人年长且贤者担任出纳,凡婚丧嫁娶皆有一定标准周济。范仲淹六十三岁病逝,家无余财。他身居高位,而始终自奉俭约,以“施贫活族”为终身之志。
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为倡导改革而遭贬谪,在路过岳阳时,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现了范仲淹的“忧乐观”,体现了他博大宽广的胸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表里如一,身体力行。宋人钱公辅在《义田记》中,详细记叙了范仲淹在家乡购买田地以赈济父老乡亲的感人事迹。“平生好施与”,忧民济贫,是范仲淹的崇高志向。早年范仲淹未做官时,便有志于施善济贫,但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力不从心。后来考取进士,做了高官,有了优厚的俸禄,终于能够实现自己忧民济贫的志向了。他用自己的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来赡养救济一群族里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辅助。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妇的一万五;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凡曾经出仕而暂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济。
他自己却两袖清风,“贫其终身”。他死的时候丧事极其简朴,以至于连一件像样的敛葬品都没有,更没有给子孙们留下什么巨额财富,“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他的子孙深受其影响,继承先父遗志,继续施善济贫,“如公(范仲淹)之存也”。
参考网站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天府论坛·蜀州夜话《范仲淹的忧民意识与义举之为》
范仲淹文化网
问题:
1、你如何评价范仲淹“购置义田”,“施惠一族”的举动?
2、现代社会中,有不少家长想留给孩子很多的物质财富,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之心和关照之意;先贤范仲淹却是“贫其终身”,没甚么物质财富留给孩子。你觉得范仲淹的爱子之意与上述父母的想法有何不同?你觉得哪一种爱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