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范仲淹办学
导读:
在宋朝初年,各地都还没有兴起办学的风潮,范仲淹却每每在自己到任的郡县,开设学校,提倡教育。到庆历四年,(1044)各地的郡学也都兴办起来了。可以说,他是首倡办郡学的先锋。后人评论他是“范仲淹为官一任,兴学一地,施教一方。”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范仲淹在各地办学的故事吧。
故事
1015年,范仲淹在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任司理参军(掌狱讼的地方官),他就在广德军建立州学,从此以后,广德学风大开,后来一直成为徽州乃至安徽教育发达之地。⑵
景佑元年(1034),范仲淹调到苏州,担任苏州知府,也十分注重发展教育。景佑二年(1035),范仲淹向皇帝上奏请求办郡学。那时,他在苏州卧龙街(今人民路)南头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宅居住。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对他说:“卧龙街龙头在南,龙尾在北,这里是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宅院,必定子孙兴旺、卿相不断。”范仲淹听说这块地好,就表示:“只是我家富贵,哪比得上天下有志之士在此受教育,那富贵将是不可估量的。”于是,他慷慨献出这块宝地,在这里修建了苏州府学。
府学规模宏伟:“广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斋室”。最初有学生二十多人,后来逐渐增加。范仲淹聘请名儒胡瑗(胡安定)在府学中担任教授。胡瑗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有方。为了办好府学,范仲淹还让儿子范纯佑入学,要他尊师好学,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在范仲淹的支持下,苏州府学风气好,学生勤于学习,遵守纪律,当时苏州郡学也就这样成为各地郡学的榜样。⑶⑷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被贬饶州。他刚到饶州不久,就和当地的官员来到饶州城视察,他被饶州古城的风景吸引了。他觉得在这样风景优美的地方读书一定可以心静神清,读书效果也一定好。他站在芝山顶上俯瞰全城充满信心地说:“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于是立即实施了他建饶州郡学的计划。
虽然他来不及建完郡学就奉命调任,但后继者完成了这一工程,郡学建成之后,出了不少贤才。二十年后,鄱阳果然出了文科状元彭汝砺,状元胞弟彭汝霖也中了进士。从此,整个饶州六县办学之风高涨,当时江西有个叫吴孝宋的名人,在写《余干县学记》中大发感慨,“饶州冠带诗书甲于江南,民风好学重教,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这是当时饶州人重教好学的真实写照。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范仲淹赴任延州任经略安抚副使(掌管一路军政的副职)。⑸
范公在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范仲淹在延州时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和《清凉漫兴》等诗词。⑹
庆历五年(1044),范仲淹被保守派排挤,遭贬谪出任邠州(今山西彬县)知州。范仲淹到邠州后,理事第三天,就去夫子庙拜祭,并访查州学。当他看到州学地方狭小不利办学时,就建议在州署西南改建新学。他专门派人监管办学之事,第二年便将新学建起。新学校舍宽敞明亮,藏书有库,讲经有堂,长廊环绕,各类房屋达140间之多。可惜范仲淹未等新学落成,便于当年十一月被罢去安抚使而改到邓州任知州去了。
新学落成后,范仲淹应太常博士王稷之请,撰写了《邠州建学记》,记述了邠州新建州学之事。由于范仲淹重视教育,新建了州学,自此之后,邠州学风大振,人才辈出,仅熙宁六年到建中元年的28年间,邠州连中4名进士。⑺
公元1045年,范仲淹被贬做邓州(今河南邓州)知州,他常常为当时当地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他发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规划创办花洲书院,并亲自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都曾“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有了范仲淹,有了《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⑻
庆历年间范仲淹曾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书给宋仁宗,提出了改革的十条措施。这十项措施中有一项就是“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的主张,也就是要求兴办学校,改革科举。他的主张得到宋仁宗的赞赏,仁宗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是在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在这期间掀起的兴学浪潮,就被称为“庆历兴学”。⑼
问题:
1、看了上面几个故事你能看出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到了各地,范仲淹都致力于办学并改善学校的条件,在他所创办的学院中,出了许多人才。目前,你处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下,你觉得你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参考资料:
⑴ 《范仲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江小角
http://219.133.31.234:8081/tcp/newsfile/2006/1/17/1137504694553.html
⑵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6844.htm
人民教育出版社《龙的传人》
⑶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6/node324387/node324396/userobject15ai4386010.html
⑷ http://zgh.huaian.gov.cn/zgh/jsp/common/content.jsp?articleId=41840
《先忧后乐切切情 造福人民留美名 ——范仲淹知饶州故事》
⑸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6-01/09/content_5999540.htm
范仲淹知延州 新华网陕西频道 2006-01-09 电
⑹ http://www.shaanxi.cn/sx_into/sxdyc/news/view.asp?id=312
《陕西导游词》:《延安宝塔山》
⑺ http://da.xianyang.gov.cn/showinfo.asp?id=143
《咸阳档案信息网》
⑻ http://baike.baidu.com/view/180418.htm
《花洲书院》
⑼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1684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