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南园建校
导读:
范仲淹的一生,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以天下为己任,兴利除弊;作为一名军事家,他离家万里,固守边防;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笔底生花,写出了千古佳句。同时,范仲淹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大力提倡兴学,屡次上书,建议在各地开办学校。他认为,应当由学校来承担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如果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兴办学校,国家就不可能富强。范仲淹在苏州任职不足一年,却留下许多政绩,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兴办府学。
故事:
1035年,47岁的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到苏州任郡守。范大人在城里转了一圈了就选定了一块风水宝地———南园,打算在此修建住宅。“妙妙,此地真好,在此建宅,世世代代必生公卿。”一位风水先生在范仲淹面前连连称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回神一思:既然此处风水最好,“与其吾家得此富贵,不如在此办所学校,让天下读书人都在此深造而共得此富贵呢?”范仲淹不愧是一代名士,他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上奏仁宗皇帝,请求捐地建学,造就人才。仁宗皇帝甚喜,准得奏章,从此苏州有了学校,他把热爱学生、经验丰富的胡缓先生请来任教,“甲于东南”的吴学也由此开始,并一直沿袭至今。范仲淹捐地办学的故事在江南广为传颂,而作为建于此的苏州中学虽几经易名,但其根基在近千年间却始终未移过南园宝地一步。期间有不计其数的名士才人出于此地,如孙中山的大秘书陈去病、语言学家吕叔湘、国学大师钱穆、史学家吕思勉刚、教育家王国维、叶圣陶、政治家孙起孟等一大批学者都在此执教过。在名师熏陶下的苏州中学,莘莘学子中人才辈出,当代名人有史学家胡绳、顾颉刚、教育家匡亚明、科学家钱伟长、文学家于伶、严辰、陆文夫和国家女排教练袁伟民等都出师南园宝地。
问题:
1、范仲淹为什么在听到风水先生“妙妙,此地真好……”的赞语后,却决定将这块原本用作建住宅的地改作建学校?
2、“南园建校”的故事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人格精神?
3、千年府学,百年办学,结合苏州中学人才辈出的业绩,请阐述范仲淹在苏州兴办府学的政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