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青州德政
导读:
青州是范仲淹仕途的最后一站。尽管时间短暂,但范仲淹仍秉承“先忧后乐”作风,清廉为官。在一年之内,先后举荐人才、安置灾民、抗击洪水、治疗眼疾,做出了一系列德政,为他伟大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故事:
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63岁的范仲淹由于献身改革,推行富国强兵的“庆历新政”,损害了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谪出京师,出任地方官,从杭州调任青州知州。“以户部侍郎知青州(辖益都、寿光、临朐、博兴、千乘、临淄6县),充淄潍等州安抚使”。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范仲淹的好友富弼(他们共同参与、策划了庆历新政)也曾被贬至此,当时五十八岁的范仲淹在邓州做知州,当收到富弼从青州寄来的诗歌,看到诗中不免流露出的感慨时,他劝富弼不厌卑微,认真工作“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赖助清光”!
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时已值风烛残年,而且健康问题也时时缠绕着他。但他在老病之时忧国忧民之心未减,到青州后即上书谏言:“为陛下共理天下者,为守宰最要耳。比年以来,不知择选,一切以例除之。……其间纵有良吏,百无一二,使天下赋税不得均,讼狱不得平,水旱不得救,盗贼不得除,民即无告诉,必生愁怨,救之乏术,莫若守宰得人,若守宰政举,则天下自无事矣!”
在青州知州任上,范仲淹向朝廷举荐了两位属僚:荐举为人纯正的文学才子张讽担任了青州观察使判官厅公事,荐举文章品行皆为人所称道的李厚担任青州两使推官兼管勾安抚使机宜文字。
范仲淹初到青州知州任上时,正值河北洪涝大水、饥荒严重,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到青州,几天之内,入青州城内求食的流民就有近万。范仲淹到任后,看到青州“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就不顾自己旅途劳累、年老体衰,一方面忙着安抚灾民,另一方面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除留足一年军需之外,其余的全部用来救济饥民。
据传,在青州时又遇上了特大水灾,范仲淹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来到城头察看水情,但见天上黑云翻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一会儿的功夫南阳河山洪爆发,咆哮如雷,滚滚而至,大浪中大树连根拔起,整堆的草垛,落水的牛羊一起随着洪流浩浩荡荡向着城墙撞来。范仲淹看此情形,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民工紧急抢险。这时一阵大风把他的乌纱帽吹到洪水之中,却也奇怪,洪水竟然下落了二尺有余。他惊疑帽子竟有这般神力?暴雨一直下个不停,洪水又涨上来了。他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官服脱下来扔到了洪水里,立时猛涨的洪水如同烧开的粥锅加上一瓢凉水一样落了下去。老天爷却不服输似的下起了更大的雨。眼看洪水就要漫堤,范仲淹不顾众人劝说,纵身一跃跳进了滚滚的洪水。他本想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百姓快慰地是,随着洪水的下落,他安安稳稳地坐在一老龟盖上逆流而上,一直飘到今天范公祠的位置才把他送上岸来。老天感范仲淹功德,洪水退了。青州人民得到了安宁。然而灾后的青州却流行开了一种红眼病, 为此,范仲淹又不顾辛劳,亲自用泉水制成白丸子分发给青州百姓,灾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众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青州人民感激他的功德,在范公上岸的地方修建了范公祠,把他取水制药的井亭称为范公亭,这口井成为范公井。
范仲淹任青州知州不到一年,“会病甚,请颖州”。次年正月,范仲淹知颖州的请求获诏准。不久后,范仲淹便离开了青州。知青州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在他扶疾上任前往颖州途中就溘然长逝了,享年六十四岁。这时的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时栖息,略避风雨。范仲淹知青州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他在青州仍然做出了很大的政绩,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的辉煌一页。
思考与感悟:
1.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你能看出这写的是范仲淹什么事迹吗?
2.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怎样体现在他为官之道上的?
3.你从范仲淹的一系列事迹中得到怎样的启示?他的精神我们应当怎样体现在学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