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教育 ENGLISH 教师工作台 办公系统  
 
  景范历史
  范学课程
  读本汇编
    实践活动
    拓展资料
  图说景范
    校园生活
    美丽校园
      特色建筑
      人文环境
      园林景观
      设施设备
 
首页 > 景范风貌 > 范学课程 > 读本汇编  
范仲淹故事之——苏州治水
2016-1-15   发表人:匿名   编辑:管理员
 

范仲淹故事之——苏州治水

 

导读:

景祜元年,范仲淹上任苏州之时, 正是大雨滂沱, 由于堤坝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湖水暴涨,泛滥成灾。为了根治苏州水患,范仲淹根据“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思路,制定了治水的方案,将过去的沼泽地变成了稻米之乡。

 

故事:

景祜元年 (1034 年)正月,范仲淹谪守睦州,不到半年时间,即于当年6月又被调往老家苏州仁知州。范仲淹在景祜元年六月到达苏州。苏州原是范仲淹的祖籍,能回到祖籍之邦,他感到无比的快慰,但他面对的现实,又困难重重。

苏州是座历史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城池,曾是吴国的国都。它西南有太湖,北有长江,四面平坦,河汊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但由于年久失修,堤坝圮塌,河道淤塞,每年春夏大雨,湖水暴涨,泛滥成灾。范仲淹上任之时,正是大雨滂沱,积水难泄,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根治苏州水患,范仲淹根据在泰州、睦州的经验,他亲自带人对苏州境内的诸河道的流向作了实地的察看,了解水情,研究了治理疏通的方略:苏州东面的水流人松江,导人长江;苏州西北另开挖一条新河;太湖北面的水导人长江。这样苏州的水患可以解除。经过反复推敲,此方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开始了。

在治河的工地上,范仲淹身先士卒,亲临工地,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冷风刺骨,他总是与数万民工一道吃住在工地上。在他的组织和督促下,疏通了 5 条河,苏州境内的积水逐渐减少,过去的沼泽地变成了稻米之乡。

苏、湖、常、秀四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史上就是全国闻名的粮食产区,素有“粮仓”之称。苏州水利工程的完成,保障了江南四州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安定了社会秩序,也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其“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思路和实践,也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范仲淹在治理水患的同时,积极筹办苏州学府。他认为“国家之忧,莫大于缺乏人才”,要造就人才,非大力发展教育不行。经过多次踏看,他在原吴越广陵王钱之臻治苏州的旧址,筑建明伦学堂,面积有 500 平方米。学堂建成后,又积极聘请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任教。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苏州学府学风大盛,多人成才,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灏都是苏州学府的学子。

范仲淹在苏州的惠民德政,令老百姓难以忘怀,他们刻石像、建祠堂,以纪念这位为政清廉、忧国忧民的好官。

 

思考题:

1、文中告诉我们 “在治河的工地上,范仲淹身先士卒,亲临工地,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冷风刺骨,他总是与数万民工一道吃住在工地上”这段话体现了范仲淹做任何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你觉得这样的做法如果放在在我们现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又有怎样的意义?

2、为了根治苏州水患,范仲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思路,确定了有效的治水方案。这说明范仲淹做任何事情都是以事实为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方法,不盲目套用先人的做法。这种做法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这样的做法呢?

< 返回 >
 
版权所有:苏州市景范中学 联系地址:苏州市人民路范庄前32号 苏ICP备10204645号-15
总访问量: 25585340 今日访问: 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