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抗击西夏
导读:
少年时代的寒窗苦读,使他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擅长诗文的经邦治国之材,在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所表现出了非凡才能。“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是范仲淹受命赴西北抗击西夏,在经过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从而收复失地而威震西夏时的写照。
故事:
党项为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原居于今青海及四川西北部。八、九世纪时,移居今宁夏、甘肃及陕北地区。唐末,党项拓跋部首领思恭,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统领银(今陕西绥德北)、夏(今陕西靖边)、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西)等州。宋朝建立后,党项首领李继捧归宋,族弟李继迁率部分党项人反宋自立,并占领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李德明继任后,积极进行建国的各项准备。宋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即王位。随后,下令改发式、定服饰、造文字、建礼乐、立官制,并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都。宋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史称西夏。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西夏的崛起,使北宋的北边更难安宁。
李元昊称帝后,宋室不予承认,自此宋夏连年战争。从宝元二年(1039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每一年都对北宋发动一二次大规模之军事侵犯,常获得大胜。宋虽然兵多将多,但因重文轻武,“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兵,故战必致败”,宋夏血战数年,宋军每战必败,处于挨打的局面。
仁宗登基以来,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王朝内忧外患日渐严重,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北宋和西夏开始了全面的边境战争,北宋军队三战皆败,而国内又出现诸多起义、兵变和叛乱。这种情势迫使仁宗设法解决这些危机,以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要巩固统治,必须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贤臣范仲淹,提升任范仲淹为陕甘主帅,与韩琦开府泾原,牧政戍边。
范仲淹上任后,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淘汰了老弱,并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指定专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
西夏军队人数虽少,但战斗力较强,尤其是骑兵。范仲淹反对轻率冒进,主张坚壁清野,进行持久的防御战。
范仲淹等人确定了以防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正确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于骑射的当地百姓以补充军队,又招还流民兴垦营田,作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宋夏交界处散居着不少骁勇强悍的羌族部落,是宋夏双方都在积极争取的一股力量。范仲淹亲自巡视诸羌,与之约法三章以共同对付西夏。蕃部纷纷归附宋朝,西夏逐步陷于孤立。
范仲淹在任期间,由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范仲淹居边三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宋朝的防御力量大为加强。庆历四年(1044)五月,宋夏达成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对宋称臣,自号夏国主。由此恢复贸易,宋每年赐夏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
思考:
1、范仲淹一生境遇多变,但勤学苦读的精神不变,他在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所表现出的非凡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他从青少年时期起的刻苦努力。请结合你对国家栋梁之材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
2、“仰范文正公忧先天下,效龙图老子乐后黎民”,请你从对我校的校训“先忧后乐”的理解,思考一下,把自己塑造成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应有的思想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