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断齑划粥
导读:
窗外雪花飞舞,北风呼啸,破寺内呵气成霜,滴水成冰。桌上是冻起来的稀粥和切碎的咸菜,而主人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带来的乐趣中。这样的读书情景你想象过吗?面对美味佳肴毫不动心,发现藏银却不占有,这样的大气度你见识过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故事——断齑划粥。
故事:
随母改嫁的范仲淹备受朱家兄弟的歧视,他愤然离家,住进了附近的长白山醴泉寺,潜心读书。他胸怀大志,为自己树立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人生目标。
住进醴泉寺后,因手头缺钱,吃饭成了大问题。范仲淹就每天用糙米煮一锅粥,待粥冷却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切几根腌的咸菜下饭。(这就是“断齑划粥”的由来。)但这样的日子,他也得日日计量着米,才能勉强维持下去。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读书时,忽然来了一只黄鼠狼,叼起一块粥块就跑。范仲淹一见大怒,站起来就追。他心想:你叼走一块粥,我就得饿一顿饭,今天说什么也得把这顿饭追回来!追着追着,黄鼠狼跑到寺院的后面,“哧溜”一声钻进墙角下的一个小洞里不见了,粥块也被弄得零零碎碎落在地上,沾满了泥土,没法吃了。范仲淹气愤至极,发狠道:“我今天掘地三尺也要把你找出来打你一顿,看你今后还敢不敢偷嘴吃!”他跑回寺里找来了一把烧火的铲子,开始挖黄鼠狼的窝。他挖了半天,也没有看见黄鼠狼的影子,却意外地挖出了一个坛子,盖子用泥巴封得严严实实的。他弄开盖子一看,哎呀,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金子和银子!范仲淹心想:这肯定是富贵人家为避战乱或怕强盗来抢而藏在这儿的。或许当初藏宝之人意外死亡,后人不知道这件事,以至于成了无主之财……嗨,管它呢。无论是谁的,反正肯定不是我的。于是,他用泥巴重新把坛子封起来,放回原处埋好,把地面恢复了原样,就回去继续读书了。此后,他依然划粥而食,安心读书,从来也没有想过去使用那笔无主之财。
在醴泉寺苦读三年后,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又远赴南都,进了当时的著名学府——南都学舍进行深造。
在南都学舍,断绝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仍然是“断齑划粥”,有时连粥都喝不上,但他仍然潜心苦读。他的同学中有一个是南都留守(当地的最高长官)的儿子,见他清苦如此,就把范仲淹的事讲给父亲听,他父亲心下不忍,让他从家里带了些好饭好菜给他吃。能得到长官的赏赐,很多人会以此为荣,但范仲淹说什么也不肯收,可是同学百般坚持,他才收下了。到了第二天,他的同学看到带来的饭菜还摆在桌上,范仲淹并没有吃,就非常生气,说道:“家父见你生活清苦,好心从家里带了饭菜请你吃,而你却不吃。是不是我的饭菜不如你的粥块腌菜好吃,或者是怕吃了我的饭菜就玷污了你清高的品德?”范仲淹笑了说:“绝对不是这个意思。我自然知道肉饭要比粥块腌菜好吃百倍,更何况吃了肉饭也不会影响品行。对您的好心我是十分感谢的,所以我收下了。但是,肉饭我却不能吃。”同学感到奇怪,问:“那是为什么呢?”范仲淹说:“您想一想,我如果现在吃惯了好饭好菜,今后还能吃得下粥块腌菜吗?而吃不下粥块腌菜,我的学业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您说,这肉饭我能吃吗?”同学听了,深为他这种安贫乐道、苦心向学的精神所感动。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出将入相,成了北宋著名的大臣。
范仲淹做了高官之后,醴泉寺的和尚特地到京师来找他,说寺庙破败,需要重修,请他资助一些银两。但范仲淹为官清廉,家无余资。况且装修寺院耗资很大,自己要捐也捐不起。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了寺后那一坛子无主之财,就把这件事和埋藏财宝的地方告诉了那个和尚。他对和尚说:“如果财宝还在,那就说明是一笔无主之财。你用来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是一大善事啊。”那位和尚惊讶之余,对范仲淹不为金钱所动的精神赞不绝口。回到寺里后,他果然找到了那笔财宝,重修了庙宇。
范仲淹一生俭朴,从不以钱财为念。他的俸禄大多都用来周济那些贫寒的学子了。
留守官的儿子送来的好饭好菜,对每天吃稀饭咸菜而且尚未成年的范仲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且这种诱惑是出自善意的。但是,范仲淹想的是,不要让这种善意的馈赠破坏自己已经形成的刻苦习惯、打乱自己的生活轨迹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他宁愿让哪些好饭好菜变坏发臭,也不去动它一筷子。正是这种超人的意志力,成就了范仲淹伟大的人格。而且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动用那罐藏银。这种安于贫困、不贪图享受的品德正来源于他读书时“断齑划粥”的磨练。
思考:
同学们,当你在贪恋物质享受而迷失人生的方向时,请你想一想范仲淹的精神吧!当你的生活不能满足你的享受时,当你面对诱惑而迷茫时,请想一想范仲淹,你还会在选择的门口犹豫、彷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