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之一—少年贫苦
导读:
范仲淹尚在襁褓之中便失去了父亲,随母改嫁后,又倍受歧视。而他却在逆境中刻苦奋发:醴泉寺三年苦读,孤灯清影相伴;没有家庭的供给,断齑划粥解决;不为美味佳肴所动,却能埋首书卷中五年未解衣就寝。最终成为一代名人。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他那坚定的信念,能受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的高尚情操。
故事: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在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父亲突然去世,失去了生活来源,他的母亲谢氏无法维持生活,只好带着他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yuè),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就有志气,读书十分刻苦,十几岁就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锅粥,待粥凉了结块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点切碎的咸菜,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千里迢迢独自前往南都(今河南商丘)求学去了。
当时的南都学舍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他在南都学舍的确吃了不少苦。起初,像在醴泉寺的时候一样,每天还能吃两顿稀粥。后来,往往连稀粥也吃不上。太阳偏西,才胡乱吃一点,既是早餐,也算晚饭。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他日日夜夜地学习,从来没有像模像样地睡过觉。夏夜,是那么的闷热,跳蚤、蚊虫困扰着他;冬夜,又是那样漫长,饥饿寒冷威胁着他,每到后半夜实在昏沉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清醒一下头脑,又继续研读。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他这样过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活,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不肯收,但无论如何也推迟不掉,只得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能吃得了苦吗?”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就这样,范仲淹不以物资缺乏为苦,而是专心研读,连皇帝来了也不出门观看。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立志改革弊政、为国为民。而正是这少年时期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为官后的范仲淹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心忧天下。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思考:
看到这些,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的妈呀,这样我可受不了!”也可能有同学说:“范仲淹真傻,有好东西都不会享受。”的确,从小在优越环境下生活的我们,是“被宠爱的一代”,很难去感同身受,但我们从范仲淹身上看到的是他那坚定的信念,能受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的高尚情操。同学们,看到这些,你还会抱怨你的文具不够新颖、你的衣服不够时尚吗?在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回家,面对父母的嘘寒问暖,我们读书还能说苦吗?我们又如何有理由不把书读好呢?在现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道德评判标准下,请思考一下,我们的精神是否营养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