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父亲范墉,曾经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
范仲淹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时候,范仲淹高中进士。仁宗时候曾任秘阁校理。因为他为人忠直,敢于直接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曾被贬为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时候曾为右司谏,景佑年间做了开封府的知州,还上了《百官图》。后来因为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遭到打击,被贬到了饶州。
康定元年(1040)的时候,范仲淹做了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还兼任延州知州。为了防御西夏侵扰,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西夏人称“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小范老子”说的就是范仲淹。可见,他还是一位颇具谋略军事家。
在仁宗庆历三年(1043)的时候,范仲淹回朝做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了。此后他又到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做过知州,最后病死在徐州。他死后,皇帝给他谥号“文正”。
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他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景仰。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散文,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功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范仲淹和景范中学的关系。
范仲淹唐代的祖先名叫范隋,他在苏州灵芝坊购置了宅院,定居于此。到公元1049年,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将这苏州灵芝坊祖宅捐出来办“义庄”和“义学”,范家子孙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免费的教育,贫困的范家子弟可以在这里受到接济。范家人无论是谁逢到婚嫁、中举、丧事等等大事,还可以在这里领取一定的钱粮。遇到灾年,“范氏义庄”还会拿出钱粮来救济范姓以外的其他人。“范氏义庄”还定了很多规矩,特别规定了凡是范家后人如果有富贵的必须购买“义田”,把“义田”租出去以后将租金拿来供“义庄”开销。范家子弟很多都遵循了这个规矩,一直将“义庄”延续了九百多年。尽管这里曾因战火被烧毁,但义庄仍会被迁移到其他地方继续兴办,元代的时候就被迁到天平山,而后又在原址重修,还在亦庄内建起鄉殿特别供大家祭奠先贤。历朝历代都有范家子弟到这里来参拜,还有很多文人雅士官员也因为敬佩范仲淹的功绩,纷纷前来参拜“义庄”。“范氏义庄”首开了办“义庄”的先河,成为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义庄”。
“义庄”在历史上地位斐然,而“义庄”里开设的“义学”又如何了呢?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孙在“义庄”里续办“义学”还特别用范仲淹的谥号命名,叫做“文正书院”。 这书院也曾多次被战火焚毁,但它总是随着“义庄”迁移他处,继续办学,它也曾迁到天平山,规模还曾扩大。
这个“义庄”、“义学”兴办不断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景范中学”所在地,而在这里开办新学开始于1938年。那时,有个叫唐言的人在这里开办了私立学校,名为“私立崇范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吴县名绅范氏后裔范君博收回了义庄自行办学,校名为“私立景范中学”。 1956年,政府接办学校,校名先后为八初中、二十二中。1989年范仲淹诞辰1000年之际,为弘扬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学校恢复“景范中学”名称,借此表达对先贤范仲淹的景仰之情。
苏州市景范中学就立足在这先贤惠泽之地办学,依托千年“义学”精神,以“先忧后乐”为校训,确立了“继承先忧后乐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学子”的办学理念,形成“小规模、精品化、高质量”的办学特色,着力营造富有景范特色的办学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