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塞勒·赛维若(美国教育家)
小故事一则:小猪、绵羊和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嚎叫,猛烈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嚎叫声,便说:“主人也常常捉我们,可我们并不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小猪听了回答道:“主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要我的命!这完全是两回事呀!”
小猪、绵羊与乳牛因为立场和所处环境不同,所以很难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无法相互理解,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常常抱怨父母太霸道,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体谅自己。这也是两者的阅历、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是又不肯或无力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所致的沟通不畅。赛维若说,如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这或许可以给为人父母者一些启示。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促进亲子有效沟通,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倾听、共情和无条件的爱是三个法宝,以下通过亲子沟通的三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听见心声
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想法“不靠谱”“太幼稚”,不尊重他们的想法,指责他们的行为,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无视甚至伤害,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因而建立起心理防御机制,拒绝沟通,心里话也不愿意和父母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充分尊重他们,与他们保持平等的关系,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把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孩子,并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一起分析事情的缘由,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拉近亲子关系。以下是一个反面例子,这样的场景再生活中也常常在亲子沟通中上演。
例1:主观臆断的爸爸
一天,读五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他看起来情绪不高,垂头丧气的,我问他怎么啦,他难过地说:“爸爸,这次数学考试,我没考好,只考了85分。”我一听,说话的语气顿时严厉了起来。“怎么才考85分?最近上课是不是没认真听讲呀?”听我这样一说,儿子扭头就躲进了房间。
后来我了解到这次考试题型比较灵活,全班考80分以上的只有4名学生。我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尊重孩子,当孩子的话说到一半时,就主观上认定了“他的低分是由于学习不认真造成的”,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结果孩子就不再继续跟我交流了。
这无疑是一个失败的亲子沟通案例,例中,父亲在听到孩子的成绩以后,没有详细了解情况,而是主观臆断孩子考85分是不好的成绩,从而马上质疑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父亲的主观臆断虽然在他自己看来是符合一般情况的,但是事实却证明他错了,他没有尊重、倾听孩子,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前就下结论。没有根据的数落使得孩子觉得受到委屈,无法与父母沟通,从而拒绝沟通。而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达不到沟通效果,还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就难免对父母关上“心门”,甚至会对父母心怀怨恨。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是尊重孩子,才可以倾听到孩子的心声呢?
首先,耐心听孩子说话。无论孩子说什么,都先不给予评判,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正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当时听到儿子说考试得了85分时,家长不做评判,而是继续听下去,就不至于使沟通戛然而止。
其次,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和感受。当孩子想沟通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认真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头或“嗯”“哦”等表示对他所说的话有反应,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最后,做出回应。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时地总结、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对他所说的、所想的内容做出反应。如当孩子说完这次考试的情况后,可以回应“原来是这样呀,考卷确实太难了,你也别太伤心啦”。 只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才会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与父母沟通。
积极共情
所谓“共情”,是指在沟通过程中,孩子说完后,父母要能够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共鸣,并试着关注他们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简单地说,共情就是换位思考,能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点,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对方。
积极共情可以使父母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关注和认同,从而使得亲子沟通顺畅地进行。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太善于“说教”了。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往往看到事件本身,总是只关注于自己的感受,急着教育孩子,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忽视孩子的感受。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沟通一定会以失败告终。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感受能够给予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愿意与父母沟通。
例2:积极回应负面感受的妈妈
一天,12岁的儿子回到家,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气呼呼地说:“今天真是气死我了,刚才隔壁家的小虎把我的自行车给弄坏了。”
妈妈说:“哦,是这样啊。你一定感到很难过吧,因为小虎把你心爱的自行车弄坏了。”
“当然啦,那可是我十岁生日时奶奶送给我的礼物。”妈妈说:“我知道这辆自己行车对你意义重大。现在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妈妈,你和我一起去修理自行车吧!”
在去往自行车修理店的路上,孩子又和妈妈具体描述了自行车“受伤”的经过,妈妈说:“哦,原来是这样呀,那小虎似乎也不是故意弄坏你的自行车的呀。”孩子呵呵地笑着:“是呀,他才学骑车,车技还不好。看来明天我还要继续教他拐弯的技术。”
一场小风波就在妈妈的积极共情中云淡风轻地过去了。当孩子带着“生气、难过”的情绪进门时,此时他最需要的不是妈妈的说教,而是认同和理解,妈妈正视了孩子的感受,积极给予了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了引导,从而促进了沟通的有效进行。
在共情时,父母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走进一些误区。比如,当孩子表达时,父母要多关注感受,而不要总是问“你为什么会这样”;父母要有具体化的回应和态度,如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而要将“理解”的事具体地说出来,比如,告诉孩子“你被老师误会感到很委屈”。给孩子一个拥抱,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等孩子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愿意开口的时候再交流效果会好得多。此外,父母在共情时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当孩子向我们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我们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仿佛孩子所说的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爱无条件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作为父母,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的优缺点是什么,不管他在某一件事上是对还是错,是成功还是失败,父母是永远爱他的,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父母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不是因为“他考了100分”“是三好学生”等其他原因。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
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有许多父母会因为孩子淘气、学业成绩不佳而大发雷霆,又因为孩子成绩优异、比赛获奖而喜上眉梢,这样的表现让孩子有种感觉,似乎父母不是真的爱他,而是爱他的“成绩”“荣誉”等外在的东西。为了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愿意与父母接触和交流,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并对他们表达自己“无条件的爱”。
例3:接纳孩子不完美的妈妈
一天,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军踢足球把隔壁班的窗玻璃给打碎了。小军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付了赔偿金。
小军放学回家,一进门看到妈妈,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今天做了错事,害你被老师叫到学校,你一定觉得我让你丢脸。你还会像以前一样爱我吗?”妈妈走过去,搂着他的肩膀,带他一起坐在沙发上,说:“你是妈妈的儿子,妈妈永远爱你。虽然今天你不小心踢破了窗玻璃,以后要注意了。”小军说:“妈妈,以后我会注意的,不在教学区踢球了。”“妈妈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打破玻璃你一定也很害怕,感到很后悔吧!”小军一个劲地点头,深深地感觉到了妈妈的理解和爱。
小军妈妈接纳了孩子所犯的错误,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语言让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因为“打破玻璃”这件错事而不再爱他,小军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处。
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有很多种方式。当孩子遇到困惑时,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表达,不要着急给出结论,更不要随便给他贴“标签”,不过多地评价、指责孩子;其次,无条件接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所拥有的全部情绪和感受,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和观念来了解他,这样才能真实地领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后,在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中,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如轻柔的声音、温暖的拥抱等向孩子传递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坚定地告诉孩子“无论你变得怎样,即使我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也一样爱你”。
为人父母是一种学习,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在与孩子的互动沟通中,我们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孩子产生积极共情,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帮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注:本文转自公众号“心渠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