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的故事
在课文“ ‘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中,主人公巴迪当时只有七八岁,兴奋地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母亲看后眼睛亮亮的,搂住儿子不停地赞扬:“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于是巴迪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父亲的肯定。父亲是写剧本的,在写作领域代表着权威。他焦虑地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可是等来的却是父亲的严酷批评。巴迪的父母因为对这首诗的不同评价起了很大的争执。
我脑海里不断地呈现着三个画面:
小巴迪在等待父亲时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真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周围描上了花边,悄悄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多可爱的孩子。
可后来,父亲却因为这首诗和母亲发生争执,即使母亲不断澄清为何要多肯定巴迪,父亲仍毫不退让,硝烟味充满饭厅。
最后巴迪实在受不了了,跑进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
如果你是巴迪
我有些心酸,思量着一个不过七八岁的孩子该怎么度过那个晚上啊?我并没有按照教参的思路,让学生去体会当时母亲鼓励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巴迪,那晚可能会怎么度过。
学生们各抒己见:“ 我会蒙着被子偷偷哭,第二天眼睛都是肿的。”
“我可能再也不写诗了,妈妈骗我,爸爸批评我。”
……
我相信班级里学生的反应是真实的,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当时小巴迪只有七八岁,他当时应该也会有和我们班学生类似的想法和心情,甚至情绪更强烈些。我也认为那一次巴迪是真的受伤了。文中还写道,后来,巴迪在母亲的鼓励下仍坚持写作,但几年后他才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他的新作,得到的回应仍是“写得不怎么样”。这位父亲非常理性,他的要求也高,但他忽略了情感,也没有考虑孩子的承受力。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要怎么去整合这两种来自最重要的亲人的极端断言呢?这个过程他花了好多年。多年后,巴迪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回忆往事,他觉得正是因为母亲的支持和父亲的严厉才让他在表扬与鞭策中不断前行。
从课文中对这位父亲的描述,我觉得他的反应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破坏性。即使孩子的诗确实没有母亲所说的那么精彩,父亲如果想让他认清现实,也可以采取温和些的方式加以引导,而不是如文中那样断然否定、严酷批评,还当着孩子的面和孩子母亲不停地争执。
于是我做了一些引导:“ 我相信你们的父母都很爱你们,可是有时也许他们的做法并不是最好的,让你们不太理解。这时,我们只能像巴迪一样躲进房间痛哭吗?也许我们还可以多和他们去沟通,实在不行也可以和老师说说你的困惑,我们一起帮助他们成为更有能力爱你们的人。”
尝试去沟通
学生若有所思。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可以写他们做的让你不理解的事。学生对于这项作业还是很兴奋的,看来真的是有话要说。学生在上交的“ 信”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中有几封信给我印象较为深刻。
璐璐在信中写道:“ 妈妈你总是很在意我的学习,每次考试你比我还着急,你一这样,我就非常担心自己考不好。你希望我样样都是最棒的,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她妈妈总是给她报各种补习班,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璐璐按要求参加了补习班,可是总有些情绪。我尝试与璐璐的母亲交流,告诉她璐璐是个懂事的孩子,相信她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而母亲的过度担心只会给女儿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在补习班的选择上,她可以跟孩子多沟通,多遵循孩子内心的想法。我还建议这位妈妈多做些其他的事,别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女儿身上,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另一封信来自浩浩,他在信中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总是忙于工作,说要挣钱养家,可是我更希望你们能多陪陪我。”父母看到浩浩的信后,说确实是为了孩子能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才拼命工作的,而浩浩则认为父母的陪伴比钱更重要,父母表示今后会多陪陪儿子,而不是一心扑在工作上。
学生们的一封封信都是发自内心想对父母诉说的,我建议他们让父母看看信,或找机会读给他们听。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我还和个别家长就信的内容做了交流,期待和家长一同帮孩子解决他们信中的困惑。因为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但有时他们与孩子互动时在某些方面会欠妥。希望通过心与心的交流,父母们可以做些改变,成为更有能力爱孩子的人。当然,孩子们也不能过于任性, 一味去埋怨父母的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意愿不一致。这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注:本文转自公从号“心渠活水”
|